1、项目概况
上海市虹桥商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西侧,位于沪宁、沪杭发展轴线的交汇处,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虹桥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 86.6 km2,主功能区面积约 26 km2,其中核心区为商务区中部商务功能集聚的区域,面积约为 3.7 km2,如图 1 所示。
图 1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图2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区位效果图
核心区包括核心区一期、南北片区。核心区一期东侧紧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本体,面积约 1.4 km2。南北片区为一期的空间延伸,总用地面积为 2.24 km2。核心区开发规模地上约为 500 万 m2,地下约为 280 万 m2,是目前虹桥商务区低碳发展实践的重要载体。
作为上海市虹桥商务区的核心区域,核心区 3.7 km2主体功能定位为现代商务功能,秉承“最低碳、特智慧、大交通、优贸易、全配套、崇人文”的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将虹桥商务区建设成为上海市低碳发展示范区和世界一流商务区的目标。截至 2018 年底,核心区内新建建筑总体竣工率超过 85%。结合先进的发展理念,区域内采用了一系列绿色生态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城区功能业态混合开发,设置立体分层的慢行系统、打造全面连通的地下空间、新建建筑 100%按照绿色建筑设计、建造低碳能效运行管理平台等。
2 生态城区低碳建设成效
2.1 土地利用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在混合开发、TOD 发展模式、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共开放空间设置、城区通风廊道、居住建筑合理朝向、城市设计等方面体现了绿色生态城区的要求。其主要特点如下所示。① 建设用地包含了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3 类,混合开发比例为 100%。② 城区采用了公共交通导向的用地布局模式,混合开发的公共交通站点比例100%。③ 城区合理规划了市政路网密度,路网密度 8.8 km/km²,体现了窄路密网的理念。 ④ 城区内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具有较好的便捷性,较好的实现了居、教、养、商的平衡。⑤ 城区内设置了公共开放空间,并具有均好性、连续性和可达性。⑥ 城区内的居住建筑位于合理的建筑朝向范围内,有利于建筑节能。⑦ 考虑上海地区的全年主导风向,城区内利用街道等形成了连续的通风廊道。⑧ 城市设计注重了城市风貌特色、空间形态、建筑体量与环境品质等方面。
2.2 生态环境
管委会在生态环境方面积极开展屋顶绿化工作,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生态绿化,营造美丽的第五立面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截止到 2018 年底,城区内屋顶绿化总面积为 18 万 m2,占整个核心区层面面积的 50% 左右。该项措施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增加了碳汇,同时可实现雨水调蓄,提升虹桥商务区的形象,并增加楼宇的使用效能。
在最后一公里的建设上,项目设有自行车租赁系统,同时全区内均可使用 共享单车。管委会对共享单车的停车和使用出台了管理办法,提出在楼宇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作为共享单车的停车位,并利用 5 处绿地资源解决共享单车的停放,明确了不同地点的非机动车停放方式,并与共享单车企业合作,共同管理乱停乱放问题。
在绿道建设方面,通过现场实地调研,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内绿道绿道长度为7.57 km,可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和锻炼空间。
2.6 信息化管理
由于虹桥商务区是功能区,而非行政区,部分信息化系统采取属地化管理,由新虹街道对其进行管控。目前,城区内设有的能效运行管理平台、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停车信息化系统、信息通信服务设施、绿色生态城区市民信息服务系统由管委会对其进行管理。其中,低碳能效运行管理平台于 2016 年建设完成并顺利上线,该系统的建设为虹桥商务区在能耗、水耗、碳排放、绿色运维改进等方面提供了基本的数据支撑。
公共安全系统由当地派出所对其进行管理,消防监管系统则由上海市消防局统一管辖。环境监测信息化系统由上海环保局管理,水务信息化系统由上海水务局管理。市容卫生和园林绿地分别由上海市市容局和绿化局进行管辖,市容卫生由新虹街道负责管辖。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则由上海市统一进行监管。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依托于上海市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贴近管委会和属地管理机构的日常业务,各类系统稳定运行,有力且有效地支撑了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安全、低碳和智慧运行。
2.7 产业与人文
核心区主要行业有商贸业、专业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房地产业、娱乐业、广告业、建筑业、仓储运输业,均为第三产业。基于虹桥商务区的产业定位,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100%,且无工业企业造成污染。
城区设立多处公益性设施,包括文化活动馆、图书馆、文化展示厅、体育中心等,对公众免费开放。在就业介绍和技能培训方面,新虹街道为了鼓励就业,制定了就业工作方法,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促进再就业。在绿色生活方面,虹桥商务区制定了《绿色生活与消费导则》,对于节能、节水、绿色出行、减少垃圾、绿色教育等方面均进行了倡导,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意见。在绿色教育方面,城区内设置了生态城区展示平台,展示虹桥商务区“最低碳”“特智慧” 的开发建设特色, 并致力将其建设成虹桥商务区,乃至上海市绿色低碳、智慧技术展示、学术交流和科普教育的平台。
3 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
2010年7月,上海市建交委、虹桥商务区管委会联合组织编制了《上海市虹桥商务区低碳建设导则(试行)》,其中提出,虹桥商务区低碳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较同类商务区2005年的碳排放水平减少45%。《导则》中同时提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建筑将全部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星级要求进行设计,50%以上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设计,地标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为了配合虹桥商务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统一管理,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根据前期绿色建筑实施工作中的经验,编制了《关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申报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管理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
2013年,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根据市发改委对低碳实施方案的批复要求制定了《虹桥商务区低碳发展实施方案三年实施计划》。
2015年,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根据市建设管理委等六部门制定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的要求,制定了《关于推进实施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若干指导意见》。
2016年,根据《上海市绿色建筑“十三五”专项规划》要求,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发布了《关于推进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工作的有关通知》,再次明确绿色建筑工程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应开展绿色施工现场管控、在竣工验收阶段应开展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在后续二次装修阶段应开展设计文件审查、投入运行后应制定绿色建筑运管措施的工作要点,明确对开展绿色运行相关单位的政策支持意见等,继续强化低碳管理机制。
2017年,为了进一步推动虹桥商务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本市首批“低碳发展实践区”的建设实施工作,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发布了《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关于推进低碳实践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申报单位申报专项资金提供便利。为了充分发挥专项发展资金在绿色运营、可持续发展等阶段的引领促进作用,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简化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申报专项资金的流程,并发布了《虹桥商务区绿色建筑项目(设计评价标识阶段)专项发展资金扶持申报指南》。
2018年,虹桥商务区绿色建筑项目已逐步投运,绿色建筑工作重心逐渐已由设计向运营转变。为规范和加强低碳实践区功能建设项目中的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专项发展资金的管理,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制定了《虹桥商务区绿色建筑项目(运行评价标识阶段)专项发展资金扶持申报指南》。同时,在区域供能方面,1#、2#能源站项目已稳步投运,逐步为虹桥商务区入驻企业提供集中供能服务。为了规范和加强低碳实践区功能建设项目中的区域集中供能项目专项发展资金的管理,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制定了《虹桥商务区区域集中供能项目专项发展资金扶持申报指南》。
2019年,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会同闵行区政府、长宁区政府、青浦区政府、嘉定区政府制定并发布了《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关于推进低碳实践区建设的政策意见》(沪虹商管[2019]101号),同时对《上海虹桥商务区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上海虹桥商务区专项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专项发展资金的支持范围和支持方式。为了规范和加强低碳实践区功能建设项目中的屋顶绿化项目专项发展资金的管理,明确屋顶绿化项目的申报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制定了《上海虹桥商务区屋顶绿化示范项目扶持资金申报指南》。为了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在虹桥商务区的发展,虹桥管委会对《虹桥商务区绿色建筑项目(设计评价标识阶段)专项发展资金扶持申报指南》完成了进一步的修订,对其扶持范围进行了调整。同年,虹桥商务区管委会为了推进虹桥商务区四个片区的绿色低碳工作,切实落实好虹桥商务区绿色低碳的建设理念,发布了《关于在虹桥商务区四个片区进一步加强绿色低碳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沪虹商管[2019]11号),督促各区在绿色建筑、立体交通、屋顶绿化、共享单车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各个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虹桥商务区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将虹桥商务区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产城高度融合、世界一流长三角CBD。
4 总结
4.1 项目创新点及推广价值
在虹桥商务区生态城区的建设过程中,管委会在规划伊始就定下了“最低碳”的建设理念,并去多地的生态城区考察交流,总结经验,为虹桥商务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也与虹桥商务区的全过程管控分不开,在其规划前期管委会就确定了低碳发展规划目标,并编制了《上海市虹桥商务区低碳建设导则》指导后期的城区建设。在建设期间,为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在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各阶段均发布了相关审查制度,在建筑的土地出让、设计、施工、装修、竣工验收及运营等各阶段进行管控,确保低碳技术的落地。同时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对低碳项目进行扶持,如低碳交通、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这一系列政策的编制大大提升了城区的全过程监管力度,同时运营期间的年度城区后评估分析将不断优化城区的运营效果,使其低碳理念逐步落地完善。这一管控制度对于之后生态城区的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同时管委会为了鼓励推行绿色建筑、低碳交通、智慧虹桥等相关技术,对应用此技术、满足管委会补贴要求的项目设立了补贴政策,从2014年至2019年,已补贴约2亿元。该项措施的实施大大推进了生态城区的低碳建设,为生态城区的创建提供了激励机制。
4.2 项目综合效益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在绿色低碳方面始终践行“最低碳”的发展理念,2017年度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单位面积碳排放减碳比达到 58.35%,实现了原定 45%的减碳目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作为国内首个绿色生态城区三星级实施运管标识项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在国内甚至国际上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对之后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虹桥商务区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既是对绿色建筑发展外延和内涵的拓展,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生态之城的必由之路。
5.信息提供单位名称。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