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上海城投企业自用办公楼位于新江湾城内,南临清波路,东西分别靠近江湾城路和政和路,北依城市绿地,一条河流穿过用地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办公、会议。项目相继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三星级运行标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上海市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上海市绿色建筑贡献奖等多项殊荣。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从2009年开始与项目携手合作,提供了可持续设计、绿色认证和绿色运维的全过程顾问服务,保障了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
二、技术措施
本项目自设计伊始,便设定了“水、绿、建筑”相融合的开发定位,基于新江湾绿色生态社区的建设背景,注重适宜性的整合设计和技术经济的平衡性,建造一座建筑与环境景观充分融合、优良品质与节能减排兼顾的绿色建筑标杆。项目自2012年投用至今,其建筑运行能耗、水耗等关键数据均符合设计预期,并以其优良的建筑品质和环境品质,让绿色建筑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该项目从“绿色设计”到“绿色运行”的完美延伸,已使其成为了生态新江湾城之绿色新地标。
2.1环境共生的规划设计
项目的设计重点关注与新江湾城这个绿色生态社区的大背景的融合。建筑内部通过高度不同的三个块体量围合成一个内院,为建筑提供了一个绿核。外界面L形的建筑平面与北面的河流界定出一个面向河流开敞的下沉庭院,将景观很好的引入建筑内部。沿基地主要城市道路设置绿化带,将基地与城市柔性的连接。地面绿化、下沉庭院绿化共同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将项目与其生态背景有机融合。
图1 总平面图
图2下沉庭院实景
2.2精细设计的建筑节能
项目各朝向合理控制窗墙比,建筑立面一体化设计了竖向外遮阳构件,并在西立面的重点遮阳部位采用了中置可调节百叶遮阳系统。建筑总平面布局很好地迎合了上海地区主导风向,并在玻璃幕墙上设置了平推式开启窗扇,以在过渡季充分利用外界新风为室内提供免费冷源。
图3南立面竖向遮阳构件
项目空调冷热源采用地源热泵主机与辅助冷却塔相结合的空调形式,其中地源热泵按冬季热负荷确定地埋管数量,夏季通过冷却塔将多余热量排除。采用二台螺杆式地源热泵机组,冬季开一台。项目通过监测系统系统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了实时监控,并对土壤侧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以确保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在最佳状态。经统计,本项目典型夏季工况下的COP平均值可达4.38,典型冬季工况下的COP平均值可达4.86。
根据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运行报告,2014年项目的全年单位面积电耗为49.9kWh/(m2.a),对比《2014年度上海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能耗监测情况报告》,相比于常规办公建筑单位面积电耗88.8kWh/(m2.a)相比,减少了43.8%,可见其节能效益非常明显。
2.3因势利导的节水策略
项目北侧与河道相邻,设计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设置雨水、河水回用系统。回收的雨水经水质处理达标后主要用于室外杂用水等,不足时由河水进行补充。雨水、河水过滤采用砂罐,是成熟、可靠且本较低的工艺,加絮凝剂和消毒采用模块化设备。项目投入使用以来,雨水回用系统一直运行稳定可靠。根据实际运行数据统计,2015年项目采用雨水系统节约自来水用量约4200立方。
2.4舒适高效的室内空间
为保证用户安全性、健康度及舒适性的最大化,项目在室内环境营建方面采取了多种设计策略。地下空间通过下沉庭院绿化、采光天窗,营造出明亮而舒适的活动空间,并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分析手段实现了光环境、热环境的优化设计。通过安装室内温湿度、二氧化碳等监测系统,确保室内温湿度、新风量、噪声等指标均在适宜范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实现节能减排与用户舒适性的高度统一。
图4 采光天窗
作为以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物,内部空间采用灵活多样的隔断方式,如旋转式的会议室分隔,室内工位隔断,玻璃百叶轻质隔墙等,适应多种内部使用功能需求。
2.5持续改进的绿色运维
项目设置了与市级能耗监测平台相连的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并在办公楼大堂设置用户可感知的能耗展示屏,从日常运维中不断发掘节能潜力,避免能源浪费。办公楼由上海中心大厦置业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物业管理,结合楼宇自控系统等智能化技术,并不断完善绿色运营管理制度,为项目的节能运行保驾护航。
目前,项目正在展开IBMS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绿色运维水平。
图5 能耗分项计量
信息提供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投置地(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