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建筑总体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执行地方标准《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3/T1642-2015。2019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总计完成11个项目,绿色建筑总面积为189.89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47.14万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142.75万平方米。申请绿色建筑评价的单位五个,分别为恒大地产项目6个、中海地产项目2个、华润地产项目1个、中国移动公司项目1个、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项目1个。11个项目中,一星级项目9个;二星级项目2个。
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科研情况
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黑龙江省绿色建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在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2019年8月1日实施)颁布后,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根据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示,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参编单位开始着手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的修编工作。新修订标准较原标准有较大改动,评价指标体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类指标组成,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风向标。
经过三个月的编制、讨论及广泛征求意见,完成了《黑龙江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2019试行版)》的编制工作,并于2019年11月1日在黑龙江省建设厅官网进行公告,将于2020年1月1日实施,原《黑龙江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2015版)》同时废止。新的施工图审查要点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控制项,结合黑龙江省地方工程特点编制而成,将规范黑龙江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图审查管理,提高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工作效能,加强黑龙江省绿色建筑推广工作,并为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地方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奠定基础。
此外,2019年1月3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23/T2277-2018为黑龙江省推荐性地方标准,自2019年2月2日起实施;2019年11月27日,批准《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3/1270-2019为地方标准,自2020年7月1日起实施,原《黑龙江省居住建筑65%+节能设计标准》DB23/1270-2018同时废止。
三、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案例
1.中国移动(哈尔滨)数据中心一期二阶段工程
项目位于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南工业新城地块。本次申报绿色建筑设计二星级的范围为2栋办公楼,1栋食堂,1栋宿舍楼。总占地面862742.7m2,总建筑面积893353.26 m2,参评建筑面积44755.09m2。
节地与室外环境
(1)本项目选址位于哈南工业新城内,用地类型为二类工业用地。厂址周边区域内无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特殊保护的区域,项目选址不在地下水补给区、洪泛区以及淤泥区范围内,不直接与航道相通,也不是活动的塌陷地带、断裂层、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初步分析可见项目选址可以用作项目开发用地使用。经检测,场地内氡浓度平均值为2680q/m3, 拟建工程地点土壤中氡浓度低于20000Bq/m3,可不采取防氡工程措施。
(2)公共建筑不影响项目周边日照,宿舍满足日照要求,半数以上居室有良好朝向,并具有住宅居室相同的日照标准。
(3)项目小区景观照明主要采用草坪灯、插泥灯、成品特色吊灯、壁灯、特色景观灯、小地灯、围墙柱头灯、埋地射灯、饰灯、庭院灯、吊灯、LED灯带和水底灯。草坪灯布置在庭院周边,地埋灯散布于庭院空间中,主要起装饰作用,不会对建筑周边产生光污染。项目将选用截光型灯具或给光源装设格栅、遮光片、防护罩等,以有效控制照明灯具的遮光角,防止直射光线的逸散和炫光的产生,满足关于光污染控制的规定。
(4)项目所在区域噪声监测点昼夜间环境噪声值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4a 类标准要求,评价区声环境质量良好。
(5)项目建筑前后压差基本处于1.6Pa左右,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且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室外风环境良好。
(6)项目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要求对场地内的建筑基地、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卫生间进行无障碍设计。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的具体措施有,无障碍通道、门,走道内无高差变化;门扇在距地350mm范围内安装护门板;宽式单面缘石坡道宽度与人行道等宽,坡度为1:20;双层门之间开启后宽度大于1.5m;无障碍楼梯、台阶:踏步无踢面和直角突缘,踏面前缘设金属防滑条,踏步起点和终点280mm处设280mm宽中黄色提示盲道,踏面采用白麻石材地面,踢面采用深灰色石材,平台采用白麻石材地面;楼梯两侧做扶手,栏杆下方设置100mm高安全阻挡台;电梯处入口设置280mm宽提示盲道,候梯厅内设电梯运行显示装置和抵达音响,电梯层选面板应带有盲文的选层按钮,无障碍电梯内部三面设850mm高栏杆,设置电梯运行显示和报层音响。
节能与能源利用
建筑所处城市的建筑热工气候分区为严寒地区,执行的建筑节能标准为《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黑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DB23/1270-2008、《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实施细则》(DB23/1269)。项目的综合节能满足规范要求。
(1)围护结构做法:
屋顶:2mm白色屋面反射节能涂料+10mm石灰砂浆隔离层+1.5mm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卷材+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30mm轻集料混凝土找坡层+120mm挤塑苯板保温层 +1.2mm聚氨酯防水涂料隔气层+20mm水泥砂浆找平层+100mm钢筋混凝土楼板+20mm水泥砂浆;
外墙: 20mm聚合物砂浆+130mm厚岩棉+200mm厚陶粒砌块+ 20mm厚1:2水泥混合砂浆;
外窗:铝塑复合单框+三玻中空Low-E钢化玻璃。
(2)照明部分做法:
项目一般场所为节能灯、高效荧光灯或其他节能光源,应急照明选用能瞬时点亮的光源。
荧光灯灯管为三基色节能型T5灯管,L级电子式镇流器,开敞式不低于75%,格栅式不低于60%。
吊顶部位选用嵌入式格栅荧光灯反射器,为雾面合金铝贴膜。采用功率因数高的三基色T5三基色荧光灯电子镇流器、高效灯具附件、气体灯末端单灯补偿、变配电室设电容自动补偿装置等措施,降低无功损耗。
(3)供热、制冷和空调做法:
生活园区热源采用机房余热,由热泵机组供热,每栋楼的IT负荷为12540kw,热回收量按IT负荷50%热回收量考虑,则单栋机房可利用余热量为6270kw。水源热泵机组供热,供回水温度为50/45℃,供应地热系统及风机盘管系统的供热需求;高温热泵机组,供热供回水温度为60/55℃,供应散热器系统全空气系统、新风加热系统及生活热水的供热需求。
宿舍楼冬季为地板辐射采暖供热,采暖热源由热泵机房提供。
食堂餐厅夏季采用全空气系统,机组及风机盘管冷负荷为517kw,冬季新风机组及风机盘管热负荷为812kw;空调冬夏季冷热源均由地下室内的水源热泵机房内的水源热泵提供,夏季空调机组及风机盘管冷媒冷水为7/12℃,由地下热泵机房提供。冬季地下室热泵机房集中供热,冬季连续供暖,高温热媒参数为60/55℃,低温热媒参数为50/45℃。项目采用的全空气空调系统,过渡季节可以实现全新风运行。通过检测风机工作状态、机组回风空气温度湿度、空气过滤器两侧压差、机组新风及排风电动风阀状态、来控制风机启停、新风风阀的开闭、变频风机调速、以及机组新风、回风、排风电动风阀的状态,到达调节新风比的目的。
(4)项目采用高效电机及先进控制技术的电梯,且当2台及以上的电梯集中布置时,其中控制系统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的功能。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本项目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年降水量533mm。本工程设有室内生活给水系统、生活热水系统、室内外排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气体灭火系统、雨水系统。
(2)生活用水和空调加湿用水分开计量。
(3)收集区域内下垫面雨水,处理后可用于该区内车辆冲洗和绿化、道路浇洒等用水,设计收集A02屋面、中心广场下地面雨水,设计雨水收集池容积为96 m3。
(4)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喷灌采用回收处理后的雨水作为水源,单独设水表进行计量,未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工程生活水源为市政自来水,从市政给水管道引入2根DN300管道,经水表井后在红线内连接成环状管网。建筑可回用水量为921.0(m3/a),非传统水源利用量占其用水量的比例为0.431%。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本项目采用精装修交楼,精装修图纸与原始户型平面图并无改动,未破坏和拆除己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并孔洞预留和储藏空间,避免在装修施工阶段对已有建筑构件打凿、穿孔,实现了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
(2)本项目的梁、柱、剪力墙、基础等受力钢筋大量采用了HRB400、HRB400E钢筋,设计中除梁、柱箍筋(少量采用了HRB400钢筋)和板的分布钢筋采用HPB300钢筋,其余区域均采用高强钢筋。
室内环境质量
外墙、外窗构造隔声性能采取的措施如前所述,隔墙及楼板隔声性能采取的措施为:
(1)外墙构造采用岩棉板(150mm)+轻集料混凝土砌块(200mm);
(2)外窗构造采用铝塑复合边框+三玻中空Low-E钢化玻璃;
(3)分户墙构造采用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砌块(200mm)+水泥砂浆(20mm);
(4)办公室楼板构造采用10mm厚的地砖+20mm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表面洒水泥粉+水泥砂浆一道+150mm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5)宿舍楼楼板构造采用10mm厚的地砖+20mm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水泥砂浆一道+60mm厚细石混凝土(上下配φ3050钢丝网片,中间配散热管)+0.2mm厚真空镀铝聚酯薄膜+20mm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1.5厚聚氨酯涂料防潮层+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150mm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6)项目办公建筑建筑内饰面采用了浅色材料,眩光指数均小于27,能够有效控制室内不舒适眩光,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要求。
(7)项目办公楼每组散热器上安装温控调节阀,且夏季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一个点位控制一风机盘管;
宿舍采用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以避免热气上浮、下部过冷问题。
2.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新建T2航站楼
项目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太平镇,距离哈尔滨市区公路30km。总用地面积388482.80平方米,用地性质为机场用地(H24),总建筑面积293113.15平方米,新建T2航站楼171224.5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48095.08平方米、房中房建筑面积8710.9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4418.47平方米,新建高架桥雨棚8983.92平方米,拟建地下车库44000.00平方米,原T1航站楼68904.70平方米,容积率0.60,建筑密度26.06,绿地率21.21%,建筑高度34.05米。
节地与室外环境
(1)通过对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筑场地及其影响范围内无不良地质。地基土为第四纪冲积成因地层,上部为可塑-软塑状态粉质粘土,分布较均匀,厚度变化不大;下部为稍密-中密的细砂及中密-密实的中砂,厚度较大,规律性较好。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2)实际监测和类比监测结果可知,哈尔滨机场电磁辐射影响程度远小于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电磁辐射对环境影响很小。
(3)场地土壤含氡浓度平均值为3005 Bq/m3,<20000 Bq/m3,可不采取防氡工程措施。
(4)玻璃幕墙为三玻中空Low-E钢化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室外景观照明采用灯具LED灯具,且功率较小,该项目整体建设不会对周边建筑产生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建筑的日照要求。
(5)冬季人行区风速小于5m/s,且人行区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满足“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的要求;夏季场地内人活动区内没有无风区,满足“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的要求。
(6)场地绿化种植适应黑龙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乔、灌木、地被结合的复层绿化有乔、灌木、柳树、王族海棠、紫叶李、金叶榆、稠李、加拿大红枫;地被类有锦鸡儿、紫丁香、榆叶梅、金叶榆篱、小叶丁香篱、红叶李篱、小叶丁香球、时令花卉、草坪草等。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遮阴措施的面积比达到10%。
(7)所有人行道上均设置连续盲道,包括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所有路口均设置为无障碍坡道,距人行道外侧缘石0.5 米处设置盲道,盲道宽0.5 米。
(8)基地内部道路交通设计原则为“安全、便捷、人车分流”,临近两条市政道路均设有停车场出入口,车流进入即入停车场,方便人车分流管理。地上停车位向社会公众有偿开放,同时设计无障碍停车位,公共服务功能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乘客免费开放。
(9)选址占用耕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耕地占补要求,采取自行补充的方式进行补充耕地。
(10)设置冬季临时积雪堆放场地,冬季场地内利用积雪设置冰雪景观。
节能与能源利用
(1)围护结构主要做法:
屋顶构造防水层采用1.5mm厚热塑性聚烯烃(TPO)防水卷材;保温层采用150mm厚岩棉保温板;隔汽层采用0.3mm厚PE膜;底板采用1.2mm厚YX75-200-600型镀铝锌钢板。
外墙1采用10mm厚纤维混凝土板+140mm厚岩棉板保温+10mm厚纤维混凝土板+200mm轻钢龙骨;外墙2采用390mm厚高效能轻骨料混凝土砌块。
玻璃幕墙采用三玻中空Low-E钢化玻璃幕墙,玻璃采用均质钢化玻璃,构造形式为8mm(双银Low-E)+12Ar+8mm+ 12Ar+8mm,三玻外层玻璃采用双银Low-E玻璃,膜面设置于外片内侧,各项指标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实施细则》(DB23/1269-2008)的标准要求。
(2)冷源为能源站设两台溴化锂烟气热水型余热直燃机组,两台离心式冷水机组,达到现行黑龙江省地方标准。热源为一台14MW燃气锅炉,两台7MW燃气锅炉。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满足现行国家及黑龙江省的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为12.23%。
(3)设置集中空调系统,大空间区域,夏、冬季采用低速风道全空气定风量空调送风系统,过渡季采用全新风系统,空气经过组合式空调器机组处理后,由风道送入各房间;
办公室、贵宾室的房间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的空调形式,风机盘管选用卧式暗装型,气流组织为上送上回方式;
项目设立了排风热回收系统,C区一层贵宾区新风采用排风热回收式空气处理机组,回收效率大于60%,热回收式新风换气机年节约费用约42.7万元,投资回收期约1年。
弱电中心、UPS间、安检信息机房、行李机房、广播机房、运营商机房、停车场管理用房设置恒温恒湿机房专用空调;
AOCC、TOCC、语音查询业务用房等房间需有人值守,24小时运行,采用独立冷源的VRV空调机保证正常使用。
(4)项目采用高效能设备,变频多联机空调机组IPLV值为6.384,空调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最大值为0.24,通风系统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最大值0.24,电梯选用变频调速(VVVF)节能电梯。项目设立独立分项计量系统,冷热源及热力站设置计量燃料消耗量、电量、冷量和热量的仪表。
(5)能源站燃气锅炉热水供水管端,离心式冷水机组、余热直燃机冷冻水供水管端口处均设有超声波热量计,进行热量和冷量计量。对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每个供水管上加设分区域温控计量装置,对大空间进行测量和温控。散热器供水管上设置两通温控阀,对房间温度进行测量和控制。空调房间设温控装置,通过设于风机盘管回水管的电动调节阀控制盘管启停。一次水入口处,各套全自动换热机组出口处设置热计量装置。
(6)项目应急照明为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正常照明为一级负荷。照明系统工作电源及备用电源引自低压配电间,电压等级为220/380V;照明灯具执行国家《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明照功率密度目标值标准,所有灯具均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T5直管),配高效节能电子镇流器,光源显色指数Ra≥80,色温应在4200K左右。B、C区送、迎客大厅、候机室、到港通道等大空间公共区域采用高效紧凑型荧光筒灯,配合吊顶穿插于吊顶内安装,定时控制;B区二层高大空间灯具均设在马道上,灯具配升降杆,方便检修,安装中可根据现场情况将部分照明箱体,场景、定时控制;办公室、贵宾室、商业区等采用高效格栅荧光灯,嵌入吊顶安装,就地控制;卫生间采用荧光筒灯,嵌入吊顶安装,就地控制;机房采用支架型荧光灯,吊杆/吊链安装,就地控制;航站楼设照明KNX/EIB总线式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在紧急情况下对公共区域应急照明灯具强制点亮的功能。此外,照明控制系统对楼控BA系统预留接口,通过楼控系统对智能照明系统实现监控。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太平机场给水泵站为整个场区供水,所选水泵的扬程为0.6MPa,实际运行压力为0.53MPa,供水站到T2航站楼距离为1200米,管道阻力约为0.1MPa,T2航站楼入口压力约为0.43MPa,满足使用要求。T2航站楼给水系统入口所需压力为0.4MPa,生活给水配水点压力为0.2MPa;
(2)排水采用雨、污分流,生活污、废水合流的排水系统,医务室污水单独平排出室外,经消毒池消毒后再排入场内室外污水管网。厨房、餐厅污水经室外隔油池处理后,再排入场内室外污水管网;卫生间、餐饮、厨房、VIP休息间热水供应采用分散式的容积式电热水器供应;屋面汇水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放系统,屋面雨水经天沟汇集后由雨水斗经由密闭雨水排水系统排除。
(3)雨水收集系统形式为地埋式一体化雨水收集系统,蓄水池容量为150m³,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标准要求。给排水计算书显示,最大日用水量1415.79m³/d,非传统水源利用率36.21%,按照哈尔滨非居民水价4.3元/m³的价格计算,节约费用为2204.61元/d。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本项目为单体建筑造型简洁,装饰性构件材料造价与建筑工程总造价的比小于0.5%。
(2)项目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3)钢筋混凝土结构中HRB400级钢筋占主筋的重量的95.22%>85%,钢结构中Q345及以上高强度钢材占钢材总量的62.92% >50%,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为 11.61% ,灵活隔断空间比例94.37%。
室内环境质量
(1)项目在设计中功能分区明确,将易产生噪音的控制室,管理机房,控制机房等统一设置在项目一层,办公区域等需安静空间集中设置在一、二层,有效避免了动、静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穿插。
(2)本项目采用低噪声设备,风机出口加装消声设备,设备用房安装吸声材料等,空调室外机组冷却塔选用低噪声设备,基础减震,冷却塔加装消声器,定期加固维修,通过上述处理,项目建成后,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的声环境和内部办公人员影响较小。
(3)无障碍设计符合《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及《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建筑主入口设置净宽不小于1.2米的无障碍坡道,每个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均设置一处无障碍卫生间,所有为旅客服务的电梯均为无障碍电梯,航站楼内所有旅客使用的楼梯、台阶、电梯、扶梯、自动人行步道的入口等位置均应设置盲道,所有为旅客服务的饮水处、问询、商店、电话等服务设施均考虑方便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提高与创新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新建T2航站楼项目为二星公共建筑,在绿色建筑标识评价中有四个方面的提高与创新。
(1)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候机大厅、办票大厅、进出港大厅、行李提取厅等大空间区域,夏、冬季采用低速风道全空气定风量空调送风系统,过渡季采用全新风系统。负荷预测:本项目争取电力并网资格,能源站所发电力将接入机场中心变电站10kV 母线,与市电并网供电。通过上述冷、热、电负荷的分析,为确保 CCHP系统的经济性,三联供系统发电设备承担的电负荷不超过航站楼基本电力负荷的 50%。热电冷联供技术以制冷、采暖为主,系统的余热利用设备宜选用冷(温)水机组。热电冷联供技术根据冷热电的负荷变化选择运行模式,优先使用燃气三联供方式的供应能力来满足需求,进行优化顺序控制,实现经济节能运行。由于我国电力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因而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发电对煤电的取代,大幅度降低了 SO2、CO2、NOx 和烟尘的排放。另外一方面,冷热电联供系统由于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节约了用能,也就直接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排放量。因此,采用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2)对主要功能房间采取有效的空气处理措施,采用建筑能效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并能有效指导能效管理,降低系统能耗。本设计是针对T2航站楼地下室、地上一层至二层的相关设备所做的楼控设计。包括中央控制室软件功能设计,DDC控制器功能要求等方面进行相关的说明及楼控的设计。
(3)公共建筑采用建筑能效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并能有效指导能效管理,降低系统能耗。C区一层贵宾区新风采用排风热回收式空气处理机组;办公室、贵宾室的房间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的空调形式,风机盘管选用卧式暗装型,气流组织为上送上回方式。
(4)施工建造阶段应用BIM技术,BIM技术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