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官网!

团体会员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文

绿色建筑创新——建筑师的担当

  时间:2020-07-10 11:16   浏览:0

2018年的最后一天,冷风吹走了霾,留给我们一片蓝蓝的天。应该说,在国家大力的环境整治和管控下,这两年来的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蓝天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老百姓点赞的背后,经济上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何让天更长久的蓝下去?如何让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建设行业来讲,加大力度推动绿色建筑,少用能、少排放、多节约资源、多生态是理应担起的责任。在过往的二十多年里,绿色建筑主要由机电工程师领衔推动,主要手段是强化围护结构的保温和自然采光、遮阳、通风等被动式技术 路线和提高设备系统效率、智能控制、清洁能源利用的主动式技术路线,之后还制订了三节一环保的评价标准体系。应该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行业的管控下,总体来说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一般建筑能耗指标得到了控制,绿色建材、绿建设备的产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值得肯定。

但我们应该看到实际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绿建设计标识多,运行标识少,一些装配齐全的绿建三星亦或 LEED 白金的挂牌项目的真实运行节能效果不理想,甚至能耗更高;比如投入巨大的区域供热和供冷系统运行中能源浪费现象普 遍,节能目标难以达到;比如建筑普遍寿命短于应有周期,大量的拆除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垃圾排放的增加;比如建筑空间大而无当、玻璃幕墙到处泛滥、建筑装修铺张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让后期的节能技术的应用杯水车薪;还有城市快速扩张,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有城市庆典艺术照明的大量投入和惊人能耗……等等。这中间有技术问题,有设计理念问题,有规划问题,也有建筑问题,但我认为关键的是面对环境生态问题,我们应该首先提倡节俭的理念,有了节俭的意识,城 市规划就应更集约地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源而不是占用更多的自然空间;有了节俭 的意识,建筑修修补补,更新改造就可以再用几十年,而不是一拆了事,排出更多的垃圾,建更多的新房;有了节俭的意识,建筑的规模应以适用为准,标准以舒适即可,而不是贪大、比高、显奢华;有了节俭的意识,人们的行为模式就会自我调节,更健康、更自然、更积极、更开放;有了节俭的意识,许多经济账也 能理清了:提高质量,保证建筑的长久寿命比压低一次性建设投资要合算;花不少钱把绿建设备武装到牙齿,节的能要多少年才找平成本?保温材料,光伏材料的大量生产要耗费多少能源?未来如何降解?归根到底做绿色建筑是真想节能环保,还是想拉动一个产业,创造更多的GPD?

当然我认为节俭并非是要降低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冷的时候要采暖热的时候要空调但用能空间应该是人的尺度温湿度也应该因人因行为因功能而调节用更智慧的技术为人的生活提供保障节俭并非要一味省钱在规模压缩, 抑制奢华的前提下应把钱用在质量和细节上让建筑更精美更有长久的艺术价值节俭显然也并非要限制发展只是应该更珍惜自然资源更理性更智慧地、更平和地看待财富和消费的关系,更多地投入对生态的修复和对城市的修补上。

2018年,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参加到绿色建筑的领域中来,是十分可喜的。因为毋庸置疑一个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构成还是出自建筑师之手。那些奇奇怪怪的,贪大媚洋的,以追求资本效益和政绩抱负为目标,以吸引眼球为手段,在自然环 境面前或霸气十足、或冷漠无情的建筑无一不是建筑师所为。其中除了被迫听命于甲方和领导的旨意之外,多少也反映出建筑师个人的价值取向。显然,当建筑 师设计出高耗能、高耗材、高维护成本的建筑空间来,再由暖通工程师去帮你对 标绿建,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设备系统去凑分,肯定都难以达到真正节能的效果,这也可能是许多有绿色设计标识的项目最终拿不到运营标识的主要原因。因此,让建筑师端正设计的价值观,认清自己在绿色建筑中应该担负的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自2017年以来,在国家科技部的十三五课题指南项下,几位院士大师牵头,许多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单位、建筑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强强联合,先后成功申报了“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地域气候适应型绿 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的重大科研攻关课题,掀起了建筑师和建筑学者参加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的热潮。如同一场大会战,声势浩大,形势喜人!应该说这一轮课题指南要求成果比以往更深入,不仅要有研究 报告、论文、软件、专利等科研标准内容,更要求要按期完成一批示范项目,能够试验和验证设计方法和技术路线的有效性,这无疑会推动和引领我国绿色建筑创作的大发展。

两年多来,不同的课题组相继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启动会、专题会、实地调研、选择示范项目、针对选项进行论证、选定项目的设计评审和施工控制,一环扣一环,紧锣密鼓。其中大量的工作也在研究和教学的一线展开,课题的分解, 论文和报告,数据库的建立,软件和工具的开发和升级,在设计课教学和大学生竞赛中的命题指导也都全面推进。大家都希望在基础理论上、设计方法上、技术体系上、验证工具上以及协同创新机制上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与创新,也都期待着不仅规定的示范项目能如期建成更希望在同期能推出更多的绿色建筑项目彻 底扭转绿建不绿的尴尬局面。

如果说绿色建筑的创新主要目标是节能、减排、环保、生态,但也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我们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古代先贤留给后人的经典哲理,代代流传。中国的诗词歌赋、山水书画、风景园林、皇家宫寝、 各地民居,无不反映出这一哲学理念,与西方宗教文化脉络有本质的区别。当然,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石油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也伴随着发达国家把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欧美率先开始推广生态环保和绿色建筑的理念,并订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跟进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他们基本走的是在科研创新引领下的高标准、高技术、高成本的路线,简单地照搬过来,不仅技术水平短期内达不到,而且建设成本还会增加很多,难以普及,这也是许多绿 建设计标识的建筑最后措施和设备都难以落地的主要原因。因此回归中国传统哲理,研究不同地域传统民居的内在智慧,进而用当下信息工具去模拟、设计、分析,使之数据化、科学化,便于在建筑创作中广泛应用是我们应该走的中国智慧的道路,也是我们建筑师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坦率地说,这种传统智慧和理念的传承相比较形式语言的延用模仿,不在一个层次上,是真正自内而外的,核心 的传承创新,而由此创作出来的外在形式将是理性的、智慧的、因地制宜的、丰富多彩的,是中国建筑文化传承创新的正路,也是能够推而广之,被一带一路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理解和认同的,因为关键是理念和智慧,而不是形式。

2018年10月,由中国工程院和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主办,由四个课题组近三百多人参加的绿色建筑创新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成功举行,各个团队都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进展,交流了阶段性成果,充满了积极、开放、协作、相互促进的氛围。 同时,也对正在修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主要的想法就是希望把以建筑师为先导的,以空间节能、行为节能,传统生活和营造智 慧的传承创新的技术路线能够记入评价标准的得分项,从而确认这类绿色设计的应有价值,当然也会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让“适用、经济、 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指导方针落到实处。

2018已经过去,新的一年业已开始,衷心祝愿我们中国的建筑科技界和建筑设计界、建筑教育界携手共进,为中国建筑的绿色发展,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传 承与创新而共同努力,以更丰硕的成果迎接建国七十周年。


文章摘自《中国绿色建筑2019》,作者:崔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