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发展,发展绿色建筑已连续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 年)规划纲要》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等国家纲要方案。江苏、浙江、河北、河南、辽宁等地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不仅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的目标,还将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定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部署了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历经10余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个别城市到全国范围,从单体到城区、到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大部分省市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在绿色建筑发展领域,最重要的标准是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以下简称《标准》),先后于 2006、2014发布两版标准,两版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评估建筑绿色程度、保障绿色建筑质量、规范和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绿色建筑实践工作稳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效益明显,从国家到地方、从政府到公众,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理念、认识和需求逐步提高,绿色建筑评价蓬勃开展。但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在实施和 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2006版和2014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促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推广与实践发展。国家和地方的多项强有力举措使我国绿色建筑呈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建筑由推荐性、引领性、示范性向强制性方向转变。但随着绿色建筑工作的推进,绿色建筑实效问题逐渐显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累计超过1万个,建筑面积超过10亿m2,但目前 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还相对较少,占标识项目总量的比例为7%左右,而且随着近几年部分地方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的普遍开展,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所占的比例则更低,可见相当数量的建筑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后并未继续开展绿色建筑运行评价。
同时,两版标准更多考虑的是建筑本身的绿色性能,考虑“以人为本”及“可感知”的技术要求涉及不够,建筑使用者难以感受到绿色建筑在健康、舒适等方面的优势。此外,随着建筑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建筑信息 模型、健康建筑等高新建筑技术和理念不断涌现并投入应用,而这些新领域方向和新技术发展并未及时反映在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推进绿色发展进行了明确阐述。发展绿色建筑,是响应“十九大”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进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加之我国建筑科技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相继涌现,2014版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绿色建筑发展需求。新形势下,绿色建筑的发展应转变思路,响应当前建筑 科技新理念新技术发展,构建新时代的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体系,契合新时代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强调性能、提高质量”的绿色建筑 发展新模式。
因此,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构建新时代绿色建筑供给体系、提升绿色建筑质量层次为目标,充分结合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要求,梳理提出新时代绿色建筑 的技术要求,形成高质量发展绿色建筑新阶段的控制性要求与一般性技术要求相结合的标准技术指标体系,并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研编工作有效衔接,进而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新阶段的重点工作。
2018年7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下发的《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8]164 号),同意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开展标准修订工作。
为保证《标准》修订的科学性、合理性,并符合新时代对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要求,《标准》修订历经了修订研究工作和正式修订两个阶段。
2017年12月27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标准定额司联合下达《关于同意开展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修订研究工作的函》(建科节函[2017]131 号),同意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相关单位开展标准修订研究工作。
修订研究工作开展了新时代绿色建筑发展要求分析、修订意见和建议调研、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研究、国内外绿色建筑指标对比研究等多项专题研究工作,结合专题研究成果形成了2套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方案。经过广泛意见 征集、重点问题专题研究与汇报、专家审查论证等多个环节,结合新时代绿色建筑发展要求,确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百姓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感知、注重性能实效作为《标准》修订的方向。
2018年8月14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召集相关单位召开了《标准》修订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标准》修订任务。
2018年9月20日-10月20日,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要求,向公众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征求意见,并向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设计院等专家定向征集意见。至征求意见截止日,共收到了来自80余家单位专家反馈的1300余条意见或建议。此外,还多次组织领域专家、地方相关管理部门负责人等对标准重点问题开展讨论及意见征集。
2018 年 12 月 1 日,在北京召开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送审稿)》 审查会。审查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标准》修订工作报告,对《标准》内容进行逐 条讨论和审查审查,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审查。
2014版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四节一环保”,此次修订结合新时代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百姓为视角,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具体 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
以“四节一环保”为基本约束,同时紧密跟进建筑科技发展,将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健康建筑、建筑信息模型等高新建筑技术和理念融入绿色建筑要求中,同时通过考虑建筑的安全、耐久、服务、健康、宜居、全龄友好等内容而设置技术要求,进一步引导绿色生活、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丰富了绿色建筑的内涵。
结合构建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及绿色建筑新内涵,对绿色建筑的术语进行了更新,使其更加确切的阐明了新时代的绿色建筑定义。将绿色建筑术语更新为: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 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建筑发展需要解决从速度发展到质量发展的诉求,而解决新时代绿色建筑发展诉求的关键途径之一则是重新定位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且以运行实效为导向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评价阶段是引导发展方向的关键途径。将绿色建筑 评价的节点重新设定在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可有效约束绿色建筑技术落地。同时,将设计评价改为设计阶段预评价,能够尽早地掌握建筑工程可能实现的绿色性能,及时优化或调整建筑方案或技术措施,为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做准备,同时作为设计评价的过渡,能够与各地现行的设计标识评价制度相衔接。
《标准》作为划分绿色建筑性能档次的评价工具,既要体现其性能评定、技术引领的行业地位,又要兼顾我国绿色建筑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推广普及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与国际上主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标准接轨。因此,在 原有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基础上增加“基本级”,扩大绿色建筑的 覆盖面的同时也便于国际交流。“基本级”与正在编制的全文强制国家规范相适应。
为提升绿色建筑品质,对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建筑提出了全装修的规定,并对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产品质量提出要求。对三个星级的绿色建筑还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除了满足应达到的分数要求外,还对三个星级的绿色建 筑额外提出了节能、节水、隔声、空气质量等要求。因此,建筑应同时满足全装修要求、分数要求、额外性能要求等3方面的要求,才可获得相应的绿色建筑星级标识。
更新和提升建筑在安全耐久、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等方面的技术性能要求,提高和新增全装修、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健身设施、全龄友好等以人为本的有关要求,综合提升了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
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计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凸显安全、耐久、便捷、健康、宜居、适老、节约等内容,将绿色建筑的可感知性贯穿于绿色建筑中,紧密联系绿色生活,突出绿色建筑给人民群众带 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积极响应新时代、新形势对于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重新定位绿色建筑的评价阶段,确保绿色技术措施落地,引领绿色建筑的运行实效。增设绿色建筑基本级,扩大绿色建筑覆盖面。绿色内涵与绿色性能双提升,促进绿色建筑高 质量发展。
对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建筑进行了全装修要求,对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产品质量提出要求。同时,对“菜单式”装修方案以及全装修材料和产品选用结合当地品牌认可和消费习惯等进行引导,最大程度避免二次装修。全装修的 要求,既杜绝了擅自改变房屋结构等“乱装修”现象,保证建筑安全、避免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室内装修污染及装修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将建筑以“最终产品”的形式交付,促使了建筑向产品属性的转变。
绿色金融服务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绿色建筑作为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之一,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通 过绿色金融对包括绿色建筑在内的绿色领域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了绿色建 筑投融资的渠道。《标准》是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产业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基本规定”中对申请绿色金融服务的建筑项目提出了明确要求,既使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服务有效衔接,又能让绿色建筑项目充分享受到绿色金融带动下的新一轮 发展红利。
《标准》修订过程,编制组进行了深入调研,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工程实践经验,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了有效的试评。审查专家认为,《标准》全面贯彻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丰富了绿色建筑的内 涵,内容科学合理,与现行相关标准相协调,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强;《标准》重新构建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体现了新时代建筑科技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创新性强;《标准》的实施将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审查专家组认为,《标准》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标准》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据,新时代对绿色建筑发展提出 了新要求,按照新时代绿色发展要求对《标准》进行修订,是推动我国绿色建筑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为更好的促进《标准》的执行,后续还将开展评价技术 细则、典型案例集等相关配套书籍的编写;标准发布后,还将开展技术内容宣贯、 国内外宣传等工作;为将《标准》推向国际,还将开展《标准》的英文版翻译工作。
摘自《中国绿色建筑2019》,作者:王清勤、王晓锋、孟冲、李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