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官网!

团体会员

首页 > 案例展示 > 绿色建筑项目

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

  时间:2020-07-14 14:47   浏览:0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位于建设项目位于南通市工农南路150号,建设地西侧隔深水港河、政务中心配套支路为兆丰嘉园居民小区;东侧隔工农南路为天都花苑居民小区;南侧为政务中心群楼;北侧为移动公司通信大楼。项目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

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约0.68万㎡,总建筑面积约4.90万㎡,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4.21万㎡,地下建筑面积约0.69万㎡,建筑容积率为3.38,绿地率为10.07%。项目为办公建筑,地上16层,地下2层。

地下两层及二~八层为汽车库;地上一层为大厅、餐厅等办公配套服务用房,九至十六层为办公用房。项目左侧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地上高度31.150m;右侧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地上高度57.150m。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凸显了“绿色技术集成化、设计产品工业化、建筑设计信息化、绿色运营数据化、项目施工绿色化”等五大亮点,集中诠释了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建造的新理念。

该项目已于2019年04月12日获得绿色三星运营标识证书,未来将是南通第一个设计、运营双三星认证的地标性建筑。

(绿色运营3星新)南通政务中心停车政务楼1.jpg

二、主要技术措施

本项目以绿色技术集成化设计、绿色建筑信息化建造为目标,贯彻“绿色”理念,实现了高品质办公建筑安全性、实用性、经济性的要求,形成适用于办公建筑的五大亮点技术。

2.1 绿色技术集成化

(1)敞开式“会呼吸”车库

车库层部分采用会呼吸、有阳光、可采光的敞开式设计,整个停车场都能依靠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通过被动式优化策略,使得车库层内外视线互通,减少照明和排烟设施的安装,节省工期和造价。

项目车库部分电气照明设计采用分区分回路设计,在天气较好情况下,车库层及办公层部分均可采用自然采光照明,从而减少分区照明中外区的电力照明的消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1594696703631609.jpg 1594696770466067.jpg

车库层通风模拟图                       车库层采光模拟图

同时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在地下二层集中设置了充电桩停车位。

image008.gif

充电车位布置

(2)可再生能源利用


项目在屋顶设置了262m2太阳能光伏板,全年太阳能光伏发电量为37901kwh,停车楼全年用电量1624339kwh(2017年5月-2018年4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2.33%。光伏发电系统年节约费用约3.15万元/年。

项目在屋面设置了130m2太阳能集热器,屋面热水机房内设4.5 吨贮热水箱一只,主要满足厨房、餐厅热水需求。

image010.jpg

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位置示意图

(3)建筑与绿化一体化设计

项目采用复合绿化技术(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在有限的场地空间中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尾气污染,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设计理念。

垂直绿化采用预制混凝土花池形式,既便于施工也有利于后期植物维护。花池中敷设滴灌系统,利用回收雨水进行滴灌,达到高效节水的效果。

屋顶绿化以枯山水和条形铺装为主,因地制宜,打造出灵活多变的空间层次和舒适宜人的休闲场所。

(4)雨水回用技术

项目设置雨水回用设施,整个地块最高日雨水利用量为4.65m3/d,考虑到实际降雨频率及持续干旱时间的间隔,雨水蓄水池容积按40m3进行设计。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用作绿化浇洒、道路冲洗。

image016.jpg

雨水收集池实景照片

2.2 设计产品工业化

(1)标准化设计

工业化建筑的基础是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本项目在满足停车需求的前提下,开间柱网尺寸定为7800、8300两种,进深柱网尺寸为7800、10300、11400三种,除无障碍楼梯外,三个疏散楼梯的开间尺寸均为2650,通过“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大量减少预制构件种类,有利于降低建造成本。

(2)工业化设计

停车综合楼左侧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地上高度31.150m;右侧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地上高度57.150m。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如下:预制混凝土框架柱,预制混凝土叠合梁,预制非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预制混凝土楼梯梯段板。

image018.jpg

结构整体装配模型

                                                   

 image022.jpg

预制混凝土框架柱

 1594703714285516.jpg image026.jpg

预制非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       预制混凝土楼梯梯段板

(3)成品部件采用

项目内外墙均采用自保温ALC成品板材,具有自重轻、安装快捷、免抹灰、保温效果出色等优点,建造成本低于砌体结构。

栏杆扶手采用组装式栏杆,相比传统栏杆能够大量减少现场焊接,快捷安装,降低人工成本。

image028.jpg

成品ALC墙板

2.3 建筑设计信息化

全过程运用BIM技术指导设计,建立三维可视化数字管理平台,不仅通过数据支持设计,同时通过虚拟建造技术,解决了设计图纸出现的错漏碰缺,从而有效的减少工程变更,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为施工及后期运营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采用BIM技术,在方案阶段就将梁高和设备管线在模型中反映出来,对地下室层高进行优化设计。半地下室和夹层的餐厅食堂层高受汽车坡道长度的制约无法增加,通过BIM技术,对餐厅食堂的设备管线进行空间优化,有效提高了使用空间的净高。

通过BIM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土建上的错漏碰缺,同时也解决了各专业之间的碰撞问题,调节设备管线位置,土建模型上楼板留洞、梁上穿孔等做到精确无误。

image036.jpg image038.jpg

管线碰撞检测图

2.4 绿色运营数据化

1)用电分析


本项目建筑面积4.9万m2,其中车库层面积2.96万m2。项目全年总用电量为1,624,339kwh(时间2017年5月-2018年4月),折合单位面积能耗:30.17 kwh/m2

其中,车库层全年用电30.79万kwh,车库层单位面积能耗10.4kwh/m2主要有照明插座,消防风机等。

扣除车库面积:本项目单位面积能耗67.86kwh/m2。满足办公建筑能耗约束值要求(70kwh/m2)——《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2016)

image040.jpg

全年用电逐月统计曲线

image042.jpg

建筑能耗构成

image044.jpg

(2)用水分析

根据运营统计,本项目实际年用水量为16735 m3/a,其中办公生活用水为3529m3/a,厨房餐饮用水为6769 m3/a。设置雨水回用系统,回用于场地绿化及道路浇洒,按使用情况,目前雨水回用水量为771m3

本项目用水计量完善,各用水点数据计量齐全。


计量区域

用水数据(m3

一级水表

市政总进水

16735

二级水表

厨房水表

6769

生活总进水

9305

室外消防水表

79

三级水表

雨水回收补水

95

8F水表

182

9F水表

617

10F水表

318

11F水表

435

12F水表

452

13F水表

627

14F水表

572

15F水表

255

16F水表

71

7F垂直绿化水表

3528

热水器水表

6

image046.gif

各月用水量统计

image048.gif

建筑各功能用水量占比统计

(3)用燃气分析

项目燃气主要用于厨房部分,各月燃气数据如下表所示:

月份

燃气用量(m3

5

2611

6

2668

7

2643

8

2619

9

2656

10

2580

11

2619

12

2596

1

2596

2

2707

3

2131

4

2743

2.5 项目施工绿色化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绿色化施工,并先后荣获“南通市优质结构工程”、江苏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奖、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奖项,并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示范项目。

项目建立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制定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及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并组织进行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会审。

项目采取降尘、降噪措施,制定并实施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计划。

(1)施工现场节能措施

现场照明安装自动控制装置系统,按季节及工作调节时间。办公、宿舍区域采用节能灯具;空调温度控制在26度;宿舍区采用太阳能热水器。

image052.jpg

(2)施工现场节水措施

施工现场设汽车冲洗槽,一次供水到位,经三级沉淀后循环使用,自来水仅起补充用。办公、宿舍区全部采用节水器具。

image054.jpg

(3)施工现场节材措施

办公、会议、厨房、浴室、库房等临建设施,均采用可拆迁的复合彩钢板活动用房。各类加工棚、防护棚、临边防护,均采用自制工具式,可拆迁、重复利用。

image056.jpg

(4)施工现场环保措施

设专人负责工地扬尘治理工作,采用洒水、围挡、遮盖等有效措施降尘,使扬尘减到最低限度。

image058.jpg

(5)施工现场降噪措施

现场安装噪声检测仪,严格控制噪声。生产、生活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定期清运。

image060.jpg

三、总结

项目充分考虑了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特点,绿色设计采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理念,结合场地特征和建筑功能进行优化设计,显著提高项目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建筑性能。

项目构建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体系,达到了提高人员舒适、节能降耗、环境优美的目标,真正体现绿色建筑的现实意义。


信息提供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