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官网!

团体会员

首页 > 案例展示 > 绿色建筑项目

天津梅江华厦津典川水园住宅项目(1#-15#楼)

  时间:2020-09-14 15:57   浏览:0

image001.png

一、  项目概况

华夏津典川水园住宅项目是天津住宅集团倾力打造的国家3A级康居住宅示范工程,项目秉持绿色、节能、环保、可持续的宗旨,将智慧健康、舒适宜人的理念贯穿于从规划设计到建筑施工再到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当中,旨在津城城区中心打造一片技术融于自然、科技融于建筑的低密度综合性生态社区。

华夏津典川水园住宅项目坐落于梅江生态居住区的东南部,占地80756.3㎡,总面积167203㎡,其中住宅总建筑面积为101938.79㎡,配套公建面积41000㎡,地下人防及车库面积为38500㎡,由6栋8层、2栋11层、4栋18层及2栋25/27层共计14栋住宅组成;配套公建面积为21882.75㎡,包括设置于小区南侧的2栋商业和分设于东北角和东南角的2栋公建,其功能涵盖了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室、早点部、便利店、物业服务、居委会、无障碍公厕、社区警务室、社会停车楼、地区商业等。

为打造新城市、新住宅的标杆项目,天津住宅集团以绿色建筑先进理念为先导,为华夏津典川水园住宅项目引入多项现代建筑技术、各类新型建材与部品,共采用7大技术体系、40余项绿建科技,从生态、经济、能源三方面,为小区居民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科技型住宅;并集成数项管理运营体系,形成一套适宜当地生态规律、满足居民身心需求的现代住宅运营模式。迄今为止,华夏津典川水园项目凭借其超越一般住宅项目的优秀性能已经荣获30多项奖项与专利,成功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营标识证书,成为天津地区绿色住宅建筑领域内的先锋典范之作。

image004.jpg

一、技术措施

1 规划设计

1.1场地规划

image006.jpg

依托于梅江生态居住区的整体区位环境,位于该居住区核心地段的梅江川水园项目选址得当,周边生态环境优良,居住氛围浓厚,区内环境和城市景观协调一致。小区内功能分区明确,用地配置合理,布局结构清晰,整体协调有序。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物,因地制宜地同时体现小区特色。所有住宅大体均朝南北方向,部分建筑偏西的角度与周边其他建成项目的建筑扭转角度协调,满足梅江居住区整体城市设计的要求。小区的组织结构方便居民的生活,有利于邻里交往,方便物业管理的需要。实际建设完成的配套公建、沿街商业与居住功能和谐共存,沿街商业集中设置了多样化的功能业态,既方便了居民生活,为其提供对外交流的窗口,也丰富了小区在城市中的功能性,避免单一化,使得小区成为功能齐全的宜居空间。

本项目规划设计的14栋住宅实际建成后的间距,多层均大于1.61倍建筑高度,高层均大于1.2倍面宽,在平面布局上完全满足了日照和通风的要求,有效保证了室内外环境质量,同时做到节能、省地。项目实施过程中维持了原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从建成的效果看,空间层次清楚,丰富的建筑高度围合出了多样的建筑外部趣味空间,促进了邻里交往和小区生活的安静与安全。空间尺度宜人,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城市文脉。建设完成后的社区从空间上呼应了现有的周边建筑肌理,体现了梅江居住区独有的空间秩序。

1.2道路与交通

小区内道路系统架构清晰,主、次路分级明确,建成后的小区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系统有机衔接,周边500米范围内有两处公交站点和一处在建的地铁站,方便居民与外界连接。小区道路系统简明、顺畅,能避免区外交通穿越,同时能满足消防、救护、抗灾、避灾等要求,道路断面选择合理。小区主次入口的设置符合城市人流方向。建成后的小区的三个主要出入口分别设在右江道、九连山路及白云山路上,其中人行出入口设在九连山路和右江道上,临近公交站和在建的地铁站,方便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居民出入;白云山路出入口仅作为应急消防使用。同时,在小区的北侧和南侧各设置一个机动车地库出入口。小区商业区直接对外,并与居住区通过通透围墙进行分割,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

在区内的交通组织上,建成后的小区严格遵循人车分流形式。小区内的路面除消防应急需求外,不允许居民机动车辆行驶。居民的机动车全部经由小区北侧的地库入口直接驶入地库,并经由小区南侧的地库出口驶出地库,不穿行居住区内的道路。地库内设有通向各楼座的人行通道。建设完成的小区内道路、出入口、有高差的活动场地均按照无障碍要求设有无障碍坡道、坡度满足要求。小区1号楼设有无障碍卫生间。

1.3绿地与室外环境

建成后的小区绿地面积为3.2万余平方米,绿地率约为40%,满足原规划的要求。公共绿地位置适当,并做到集中绿地与分散绿地相结合,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方便居民使用。后期的景观环境专项设计总体上满足规划设计的要求,在水系的规模上略有缩小,以利于节约水资源。建设完成景观环境注意了点、线、面的结合,并重点处理好了公共绿地、道路沿线及入口等重要部位景观,廊架、小桥、亭台等硬景小品与居民交流空间有机结合。在植物选型上,注重选择了适合北方气候耐寒植物,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等丰富的物种合理搭配,做到四季有景。因地制宜的微地形设计营造出颇具围合感的组团级景观,精心设计的建筑小品和植物营造自然生态的都市休闲庭院。

小区空间形态美观并具有识别性。居住区分别由6栋8层、2栋11层、4栋18层及2栋25-27层住宅组成,自然分配出三块相对完整的空间和建筑高度;用地南侧为配套公建和商业,东北角设置停车楼,整个住宅小区形成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环境。与“实”的建筑系统相对应的是“虚”的空间系统,本设计拥有一系列内在有序的空间体系。居住区域内部空间由四排住宅分隔出的室外空间组成的向西面的视觉中心点。

川水园项目在规划设计之初就以模拟计算分析为数据依托,结合天津地区气象特点外环境模拟与梅江生态居住区的整体区域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从日照、室外风、噪声等多个物理环境方面保障场地环境舒适性、生态性,并尽量减小对住区区域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360截图1641120910514297.png

图1 生态景观


1.4 公共建筑与服务配套

川水园小区场地内配有停车楼、幼儿园及商业配建,公共建筑平面布局功能合理,造型美观、新颖,并与小区环境相协调。同时,项目区位优势明显,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满足“5分钟生活服务圈”要求,服务功能涵盖文化活动站、社区服务点、老年活动站、便利店、停车楼、地区商业等,布局合理,方便居民的日常使用,并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小区项目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可满足园区内少年儿童3-18岁从幼儿园到中学的教育需求,成功达成 “一站式教育”目标。且场地入口500m范围内有公交站点途径多条公交线路,真正做到了“便利生活触手可及”。

image013.png

图2 配套服务设施


2 绿色科技住宅

2.1 会“呼吸”的住宅

川水园项目在设计之初便立足于“取之自然、适应自然”的理念,考虑到天津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差距大的气候特点,同时为尽可能地依赖被动降温和自然通风的原则,项目围绕空气流通性与空气质量的提高,坚持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原则,从建筑构件、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等多方面倾力提高住宅内部与室外自然环境的空气交换效率。

2.1.1 建筑构件

本项目首推蒸压砂加气外墙保温体系,作为天津市住宅集团的独有发明专利,该材料在满足节能要求的基础上,还具有质轻、高强、防火、隔声、耐久和施工便捷的特点,是真正的A1级不燃保温材料,并可与建筑物同寿命。本项目外檐窗全部采用断桥铝合金Low-E中空玻璃内平开窗。作为“四步节能”试点建筑,项目外檐窗全部采用三玻两腔LOW-E玻璃内平开窗,东西山墙内置遮阳百叶,其综合传热系数降至1.98 W/(m2.K)。

image015.png

3 蒸压砂加气外墙保温系统

2.1.2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本项目供热采用了低温热辐射地板采暖系统,分户循环、分户计量、分室控制,用户通过各房间的温控器自由设定所需的室内温度,在降低热能消耗的同时,室内舒适度较普通暖气片得到显著改善。

室内供冷采用了直流变频户式中央空调系统,该系统采用一拖多直流变频机组,分室控温。采用的410A冷媒的制冷能力高出普通R22制冷剂47% ,节能效果显著。同时不破坏臭氧层,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为全面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特别是应对冬季雾霾等人体有害天气,本项目配置了智能户式新风+空气净化系统。该系统通过在传统新风机中植入专用模块来彻底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控制房间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杀死有害微生物,并实现对PM0.3以上的粉尘的净化过滤。

2.2 环境友好型住宅

2.2.1 电能节约

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本项目采用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垂直壁挂在墙体内,与建筑一体化程度高,储热水箱直接设置于卫生间内,实现卫生热水即开即用。日照时间不满足集热要求的低楼层,本项目全部采用了户式空气能热水系统,与普通电热水器比较,户式空气能热水器节能效果可高达75%。作为小区的辅助设施,地下车库的不同之处在于需保证24小时不间断照明。充分利用太阳光对地下车库进行日间照明,将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电能。本项目通过应用光导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及设置采光天窗来实现对地下车库主要行车道的日间照明。在地下机动车库的主要行车道上共设有18处光导管。光导管直径为530mm,有效采光面积为54m2/组,其照度相当于120w日光灯照明。并在地下机动车库的行车道交叉处设有采光天窗4组,设计直径为4.00m,有效采光面积约为400m2/组,顶部采用钢化夹胶玻璃,直接对地下车库进行采光,最大限度的利用了一次能源,有效节约地库照明用电,同时增加了地库的空间舒适度;同时,考虑在采光天窗侧壁设置开启扇来实现地下车库的自然通风,有效改善内部的空气质量;与环境设计相结合。根据建筑运营实践表明,车库实际使用平均照度不超过40Lx,单位面积用电量为4w/㎡;每年可节约535561度电,节省电费26244元 。

三、会成长的社区

3.1 开放与交流

传统的社区基于封闭性、私密性、安全性的考虑,往往以实墙作为社区边间,形成阻隔人们交流与沟通的线性屏障,造成整个城区碎片化、分散化,使居住者缺乏精神归属感、社会认同感。川水园项目以高效利用土地为目标,并结合天津市梅江居住区二期城市设计的要求,在研究地块形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方形的整体性规划,建筑以行列式布局为主,通过在社区四周设置多个出入口,以围栏、底商等视觉通透性好、反映社区活力与吸引力的边界形式作为划分公共与私密的界限,成功打破完全封闭的传统空间状态,充分考虑本小区与周边居住区之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成小区独特的规划结构。

川水园项目以强烈的组团邻里特征作为规划着力点,通过明确定位小尺度组团关系,更加反衬公共绿化空间的公共性与主题性。组团绿地结构分为组团间公共绿地和组团内半公共绿地两级。每个住宅组团均有一个共享公共庭院绿地、公共活动场地,共同营造富有亲和力的小区活动场所。宅前绿地就近设置座椅设施、小型树下庭院,引导居民更多的参与小区的日常活动,增进居民的交流,让小区焕发生机和动力。组团内的建筑尽量放宽宅间空间,布局体现均衡性原则。

3.2 关怀与责任

川水园项目的整个规划都以创造一个独立完整的社区为出发点,将对社区的关怀和责任心融于住区规划中。地块之间以建筑语言、空间语言的对话形式完成整体居住区空间形态。各地块自成中心,但相互间交融贯通,绿化渗透到组团内部,社区内部主路网模拟规划路网自由的形态,将小区内几个组团有机地串连起来,组团路网采用枝状路,从而在组团中间留出空间营造局部的组团级景观环境,并且能够加强住宅的私密性和可识别性,给业主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随着人口年龄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住宅小区内的老人和小孩往往是使用率最高的人群,川水园项目以全龄化设计为准则,从园区场地到住宅室内空间,全空间范围内将老年人、儿童、无障碍人士的需求融入于每一个设计细节,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川水园小区出入口与市政道路衔接采用无高差平坡过渡,建筑楼前设无障碍坡道。小区内多数人行道路,平坦但不光滑,无凹凸,尽可能减少起伏路的设计。基本上能够满足小区内这些为行动不便的居民,可以在无人陪同的情况,方便自如、便捷顺利的到达小区的各个角落,像普通人一样享受到小区的公共设施服务。同时,室内空间内任何有无障碍需求的部位均严格按照需求完成设计与建设,包括有坡道的建筑入口、符合无障碍要求的走道宽度与门宽、无障碍电梯等诸多人性化建筑细节。并在14#楼设无障碍户型,1#楼停车楼内首层设机动车无障碍车位。

除此之外,为契合当下养老型社区的发展方向,川水园小区内设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可以解决园区内老年人的身心需求,为他们提供餐厅、超市、医疗室、理疗师,照料他们的日常生活;更通过设立学堂、棋牌室、歌舞厅等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园区内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排解孤独,以慰藉他们儿女不在身边的寂寞之情。

image017.jpg

图4 老年人日间料理中心

3.3 保障与维护

园区内的物业中心始终将居民居住安全作为日常运营工作的重中之重,智能化安防技术是本小区物业运营管理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提高项目后期物业管理的需求。本项目分别设有区域周界防范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紧急报警求救系统、IC卡梯控系统、门禁一卡通系统,各户可通过对讲分机实现业主与业主、业主与物业间的实时沟通,通过5大防线、7大系统,以高科技手段全方位的监控小区内的各个安防死角,并依靠互联网打通业主邻里之间、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实时沟通互联。

川水园项目更引入设备集中监控与管理技术与地下车库现代管理成套技术。设备集中监控与管理技术设置于1#楼,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及集中监控技术,对小区内庭院、地库、出入口、电梯、泵房的状态和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地下车库现代管理成套技术可以实现机动车出入一卡通管理,出入口设置自动道闸系统,具备中远距离读卡、不停车低速通过,并具有出入车辆图像对比功能。

image019.jpg

图5 设备集中监控与管理技术平台

川水园项目物业团队对于园区内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悉心呵护与照料,制定了各项关于日常工作、设备维护、绿化养护的完善操作规程以及应急预案,并引入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节约资源、提高效率。除了面向自己的监督与激励,川水园项目物业团队更面向业主开展关于绿色建筑知识的宣传与倡导,除了在公共地点进行张贴海报、标语,更在周末定期举办宣传引导会,并以小礼品的方式回馈那些始终致力于创造绿色、节能、环保家园的业主。



信息提供单位:天津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